心灵书
避免内耗,要学会关怀自己
【资料图】
最近国外视频网站有一条爆火的视频,总结出精神内耗的典型表现,就是身体、情感和精神上的疲倦,丧失干劲和动力,工作、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情感冷漠、无法对人表达爱意,生产率也明显降低。之所以如此,背后是8个导致内耗的生活习惯。
一是不休息或者不习惯休息,以为投入工作会有更大的生产力,但其实你可能正在耗尽你的生产力。二是完美主义,努力追求完美的同时,可能只会让你不断自我剥削,直到精疲力尽。三是不会拒绝或者不为自己着想,指望别人体贴自己、为自己着想是不现实的,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四是糟糕的睡眠,睡觉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对抗衰老和疾病的方法。五是糟糕的时间管理和拖延症。偶尔拖延一下是正常的,但如果变成了生活方式那就出问题了,频繁地推迟任务或者项目,会让压力攀升,把自己压垮。六是不锻炼或者不外出,运动还可以减少压力、降低血压。即便是坐了整天后散会儿步,也能够帮助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七是不会自己照顾自己。压力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如果不认识到生活中的压力,或者用自我关怀来解决,就会增加内耗的程度。八是不寻求帮助。不会寻求帮助的人,习惯了为难自己。但一个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在某些事情上需要指导或帮助,并不是示弱。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这粒沙,就是我们心中的纠结、焦虑、恐惧等一切精神内耗。而每一个陷于内耗的人,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自我关怀。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很多时候,人活得累,并不是因为事情太多、困难太大,而是内心的消耗太多。当你把精力放在担忧未来、让别人对你满意的时候,内耗程度会越来越深;当你能拥抱自己、接纳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大部分烦恼是自己给自己的。学会关怀自己,能治愈一切精神内耗。
知食者
果脯与蜜饯的区别
果脯和蜜饯常被相提并论,它们是一样的吗?
蜜饯的“饯”字原本作“煎”,指以蜂蜜、蜂糖浆浸渍煎熬的水果,所以蜜饯又有“蜜煎”之称。而果脯是指新鲜水果去皮去核、切块或削皮,经糖浆泡制、烘干流程后,半脱水状的水果制品。蜜饯和果脯都入口甘甜,但是甜味的来源不同。
蜂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甜味剂,也可以给水果增味保鲜,古希腊最早的蜜饯就是被浸泡在蜂蜜里的果片。我国甜味剂的发展,最早也是从蜂蜜处取得甘甜味,其次是制成品饴、饧,之后才出现了糖。
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蜂蜜制作蜜饯的?《礼记·内则》里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的相关文字,说明周代时已有蜜枣、蜜栗(此时可能用的是野生蜂蜜);东汉学者赵华所撰的《吴越春秋》里的“越以甘蜜丸(木党)报吴增封之礼”,说明越国已经用甘蜜丸这种蜜饯作为国礼来送给吴国了,这也是关于蜜饯的早期文字记载。
唐代从印度引入蔗糖以后,白砂糖作为新型的甜味剂出现了,它的问世,是果脯历史里的一件大事。相比蜂蜜,蔗糖更容易被大量加工,便于运输储存,无需沸煮去除水分,也不像蜂蜜那样自身带有强烈的味道,不会与果实的风味抢风头。
广袤的土地赋予了中华美食的多样性,就像元宵和粽子有咸甜之争一样,果脯也分南北派。
在盛产杏、枣、梨的北方,诸如金丝蜜枣、苹果脯、蜜饯海棠、蜜饯山楂、梨脯、杏脯、海棠脯等“北果脯”(又叫“北蜜”)的做法是将新鲜水果经过处理、糖煮后干燥而成,以琥珀般鲜亮透明、表面干燥的京派果脯最具代表。
相比之下,南方人更喜欢汁水保留较多、外披糖粉衣的“南果脯”或“南蜜”。南方果脯又继续细分为:苏州的脆青梅、金橘饼、橙皮脯、杨梅干等江南果脯尽显精致,再往南,有以蜜洋桃、奶油话梅、桂花橄榄、菠萝脯、糖玫瑰花、糖冬瓜等制品为代表的广式蜜饯和福式蜜饯。
关键词:
避免内耗
要学会关怀自己丨果脯与蜜饯的区别
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