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君诚双语学校执行校长苏媛在以“中国留学发展新趋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展望”为主题的午餐对话上发表以下观点:
君诚双语学校是一所K12学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既有学术高中也有艺术高中,提供16年一贯制的国际教育。学校主体课程是全球知名的IB课程,涵盖PYP、MYP、DP三个项目。同时,小学部参照CCSS美国州立课程核心标准作为评估项目,评估学生在英文阅读、自然科学和英文数学方面的表现。在中学七年的课程建制中,我们还有剑桥IGCSE、A-Level及美制的AP课程,可以说我们做了非常综合的国际课程融合。
在我看来,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提供多种国际课程的学校,我们学校的定位首先是,在高中最后两年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课程选择和出口,艺术类孩子可以选择艺术高中,学术卓越的孩子可以选择IBDP,以英联邦为求学方向,部分有些偏科的孩子可以选择剑桥的A Level,有些公立学校转过来或者想申请美国高校的孩子可以选择AP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课程定位非常清楚,给不同家庭和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元的课程出口。 第二,我们的主体课程定位是提供整个PYP到DP课程是16年一贯制的IB课程。IB课程1962年发源于瑞士日内瓦,当时这个国际课程设置初衷就是为全世界的外交官提供一种可以便于他们子女流动的国际课程,无论他们在美国、日本还是在瑞士、中国香港、新加坡,还是在北京,只要他们可以选择IB课程,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视野有了一种全球流动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主体课程定位非常清楚,是IB作为课程主体,给更多家长以更多跨国流动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人必须要流动,只有流动才可能带来财富流动、知识流动、观念流动以及价值观的流动。这是君诚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
君诚双语学校执行校长苏媛
讲到双语融合,我们希望中国本土国际化学校培养的人才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以非常国际化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表达和叙事,不仅是英文表达,还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同时,我们的人才培养观也坚持中文学习。我个人认为,一个孩子母语的学习会决定他思维的深刻性,外语学习会决定他思维的多样性。我们的学生中文母语的学习及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反推英文的学习和英文学术上的精进。
我的一些学生曾经认为,可以不学中文,西班牙语、法语更有吸引力,中文不重要。我个人曾经的经历促使我在北京的学校中更加重视学生母语学习及母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我们参与的全球化是一定不以牺牲孩子的中国文化身份和母语认同为代价的全球化。我们对全球化不是仰视的,我们人才培养不是英文讲得多好,崇尚西方价值观的人才观。我们推崇平视参与的全球化,这是君诚学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在母语学习和中国文化学习上持续做出的努力。
讲到国际化人才展望时,现在我们应该放眼未来十年或者是未来的二十年。现在我们讨论的国际语境已经不是乌卡时代(VUCA,即易变不稳定)了,我们讲的是BANI(巴尼)时代,B是Brittle(脆弱),A是ambiguous(混乱),N是Non-Linear( 非线性),I是Incomprehensible(无法理解)。所以,整个国际形势,我们叫做BANI时代。国际教育和国际人才培养怎样回应巴尼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我们不再以过往的因果逻辑和线性逻辑追溯,人才培养怎样呼应这个时代,这是教育者应该去想一想的。
讲到展望未来15年-20年,ChatGPT4、微软的Copilot、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革命等,对基础教育造成重大冲击,我们发现知识乃至知识体系的搭建都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完成了。那么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当我们可以随时可能轻易被取代的时候,我们始终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到底哪些能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简而言之,价值观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对母国文化认同的培养、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认知的培养,这些都是巴尼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教育者需要对未来国际教育做出的展望和思考。
关键词: